【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审计已上升为国家治理层面并得到蓬勃发展。但是,与国家审计休戚与共的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难以适应国家审计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新常态下国家审计的职责定位更高,对象覆盖更广、质量要求更严、方式方法更新、人才需求更多等发展特点为基础,分析了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发展对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的四大影响,并以审计学应隶属于管理学大类的一级学科为突破口,在学科理论研究、学科地位认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建立、师资力量配置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旨在促使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与时俱进,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新常态下国家审计作为经济发展的“免疫系统”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目标、内容重点、方式方法都随之发生重大转变,并呈现出审计对象全覆盖、方式方法多样性、政策审计常态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新格局。与此同时,国家审计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学科理论研究滞后、学科定位不高、课程设置不当、教学模式陈旧、人才培养匮乏的矛盾也日益凸现,已难以适应国家审计发展新常态的内在需求,当前国家审计学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亟需变革摆脱瓶颈。本文尝试从阐述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发展的特点入手,通过剖析其对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的影响,正视国家审计学科建设问题和不足,重塑国家审计学科品牌,努力探求新常态下推进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的应对策略。
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审计寄予厚望,把国家审计作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嵌入经济社会运行发展全过程,以便更好地推动民主法治,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央针对新常态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审计监督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内,并把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并列成为八大监督体系之一。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监督系统的重要一环,起着对政策执行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的特殊作用。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其核心就是实行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审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这既是国家审计工作新常态之一,也是今后国家审计工作重心和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视国家审计为完善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要求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流向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哪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要监督到哪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党政同责、同责同审,赋予了新常态下审计工作新的内涵、更高的责任和使命。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又增加了“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深化改革”等五项审计保障职责。至此,新常态下审计机关已由单一的资金审计快速转换到政策跟踪、财政、金融、国有企业、民生保障、资源环境、经济责任等全覆盖。旨在通过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常态下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势复杂严峻,一些部门或地区出现“塌方式腐败”,“串案”、“窝案”、“小官巨贪”频发多发,影响极为恶劣。党中央、国务院适时确立审计机关“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神、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反腐败利剑”的新定位,要求审计机关始终绷紧审计质量这根弦,严格审计执法,坚持问题导向,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违纪违法、重大履职不到位、重大损失浪费、重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毁损、重大风险隐患等问题,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权钱交易、骗取财政资金、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违法犯罪问题,始终坚持“零容忍”。为有力推动国家审计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2016年2月,审计署又出台《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忠诚履行监督职责,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切实提升审计战斗力、威慑力和公信力。
(四)审计方式方法更新 随着全国“一盘棋”格局的基本形成,审计机关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更加注重“一体化”组织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上审下”“一拖N”,更加注重多兵种、大兵团作战,更加注重异地交叉、上下联动,更加注重多领域、多专业融合,更加注重大数据、云计算分析,更加强调整体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在审计署的要求和指导下,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正以“金审工程”为依托,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搭建大型数据分析平台,稳步有序开展联网审计;着力改进审计数据运用模式,总结推广“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大幅度增强审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为实现审计全覆盖奠定坚实基础。 (五)审计人才需求更多 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工作早已不再局限于监督会计核算上的错弊,审计机关所需的专业人才门类增多,人才总量增大,综合性人才需求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资源环保审计领域对法律、计算机、投资、自然资源、环保等多专业人才需要与日俱增。比如,经济责任审计本身的特殊性,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查账技能、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的判断能力,更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为此,审计署于2016年5月制定《“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并把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要求到2020年形成一套健全高效的审计人才培养、激励、评价和使用机制,审计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有较大提升,高端骨干人才数量有较大增长,人才总量和结构与新常态下审计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基本适应。 二、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发展对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的影响
国家审计学科是集中研究国家审计理论和审计活动规律,为国家审计实践提供指导的专业领域。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审计上升为国家治理层面,与之休戚与共的国家审计学科建设重要性日益凸现。新常态下国家审计的职责定位更高,对象覆盖更广、质量发展要求更严、方式方法更新、人才需求更多等发展特点极大地影响着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并在倒逼着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与完善,促使其更好地满足国家审计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国家审计发展倒逼国家审计学科理论探索要与时俱进,更富指导性和前瞻性
新中国的审计事业始于1982年宪法的规定,其后的审计理论研究状况经历了探索期、探讨期和系统研究期,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概括起来,审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如图1)。
纵观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变迁,不难发现,新常态下我国审计工作发展迅猛,审计监督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八大监督体系之一,但国家审计学科理论研究仍滞后于新常态,难以适应审计实践的现实需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关键特征是调整结构强化经济发展质量,这不仅要求审计机关严肃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重大履职不到位、重大损失浪费、重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毁损等问题,更要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上发挥独特作用。新常态下审计工作恒定而持久地满足这个要求,需要更高水准、更富前瞻性的国家审计学科理论作支撑。审计工作在国家治理中所处的地位、所能发挥的作用、审计制度的完善、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内容的拓展以及审计方法的创新等等,都亟需最新国家审计学科理论的指导和诠释。
近年来,围绕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学科理论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对国家审计特定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国家治理论下的审计科研创新成果不多,没有形成科学严谨的审计理论体系,难以满足甚至掣肘了国家审计的健康发展。2016年4月,在南京审计大学召开的“中国首届政府审计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多位参会代表均表示,目睹国家审计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目前审计理论研究的薄弱深感紧迫,审计事业的发展亟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支持。因此,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应着力加强对国家审计学科理论研究,以出高层次、前沿性的审计学科研究成果并形成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术力为重要目标,从而更好地引领国家审计向纵深发展。
我国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级。根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了13大学科门类,审计学未在该目录中,属自设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审计学隶属于管理学大类中,工商管理类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2009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硕士学位区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2015年,审计专业硕士纳入学科目录,旨在培养审计领域高级实践型人才。而同为应用性较强的会计学科,同时开设了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为其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开的硕士专业目录,2017年共有34所高校招收审计专业硕士,各高校审计专业硕士所属院系所的设置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其中,大部分高校将审计专业硕士开设在其会计学院或经济管理类学院,仅南京审计大学和军事经济学院在其专门的审计院系下招收审计硕士研究生。
由上可看出,国家审计学科无论在学科设置还是地位归属方面,均落后于会计学科。事实上,国家审计从理论内涵到知识应用均比会计要广、要深,会计知识的掌握甚至仅为审计专业学习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已上升到国家治理高度,国家审计学科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和深化,目前国家审计学科的地位远远达不到服务国家审计的目的。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应自觉服务于国家审计实践。既然国家审计实践发生变化,那么相对应的国家审计学科、专业应顺理成章做出调整上升到新高度,如果固守之前的学科分类,可能就会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严重阻碍。
(三)国家审计发展倒逼国家审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要紧扣新常态、务求科学实用
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满足国家审计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我国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公开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其中大部分明确指出了审计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主干学科(如图2),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课程基本均在列,其次是统计学的开设比例相对较高;部分院校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开设了金融学和工商管理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会计类和审计类课程,占比各一半左右;少数院校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了审计实验等实践性课程。
由此看来,我国审计学科课程设置方面开始部分考虑国家审计发展的要求,主干课程已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通用学科,专业核心知识会计与审计并举,并开始尝试纳入审计实践课程。由于国家审计学科的定位不高,容易使人认为审计与会计的区别甚微,课程设计往往更侧重于财务审计。近年来,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随之增多;而国家审计即政府审计领域,受相关理论发展缓慢的限制,相应课程设置并不多,甚至缺少相关课程设置。新常态下国家审计的快速发展,已经对国家审计人才的素质、知识结构掌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亟待围绕国家审计职责目标去设置专业课程,有选择地填补紧贴实际、科学实用的国家审计相关课程。
(四)国家审计发展倒逼国家审计学科建设要立足于综合性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和输送
新常态下稳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方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使国家审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广度、深度、难度、力度较以往均有较大程度的强化和提升,国家审计队伍至少面临三大困境亟待破解:一是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资源的无限膨胀对审计人员全面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资源环境审计的关注对审计人员全面掌握环保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对审计人员全面掌握综合管理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队伍普遍存在“本领恐慌”。审计发展关键在人,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事业兴。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发展渴求大量的综合性高层次审计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审计硕士研究生教育本应是培养综合性高层次国家审计人才的摇篮,但多数高校在审计硕士教育研究方向设置上却偏离了国家审计发展实际需求。2017年开设审计硕士专业的34所高校中,有23所高校不区分研究方向,占比67.65%;其他11所高校研究方向设置情况分布如表2所示:
由该表可以看出,多数高校对培养国家审计机关所需要的综合性高层次审计人才考虑不多,仅极少数高校开始响应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尝试在审计研究生教育方面细分专业,以培养国家审计高端人才。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在审计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滞后于国家审计发展。
本文前面曾提到,一些设置审计学科的院校已开始尝试开设审计实践相关的课程,但是专业课程传授效果并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国家审计人才培养质量。比如,课程学习与实际严重相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一线教师缺乏国家审计业务实践经验,对当前国家审计前沿问题、焦点难点问题关注探讨不够,仍然是原地踏步,从书本到书本;高校主动与审计机关互动少,未顾及审计人才实际需求,基本是照本宣科,一张嘴两张皮;课程教学上基本沿用传统说教写模式,引入鲜活的国家审计实践案例用于针对性教学远远不够等。这些弊端长期存在,导致国家审计人才培养和输送的质量层次不高,难以满足国家审计对管理审计、工程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等多类型、多方向审计的客观需要,直接制约着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工作的卓越发展。培养综合性高层次审计人才当为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任务首选。
新常态下随着国家审计的职责目标、审计对象、工作质量、方式方法快速变化,我国审计界企盼审计学科理论探索更加深入,高端人才层出不穷,工作业绩获得认可,这对现有国家审计学科建设无疑是一种严峻挑战。为此,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深入推进高校审计学科建设、审计专业硕士学位管理、优秀审计博士论文评选、审计署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到2020年,形成一批审计学科带头人,凝聚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家审计理论专家,培养一批在理论研究上有建树的骨干。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做强做优学科品牌,才能为国家审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发展迅猛,各种新理念、新观点、新举措竞相迸发,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审计实践,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国家审计学科理论探索,不断丰富和深化审计学科理论,并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实践,更好地促进审计事业阔步前行。
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国家审计学科理论长期落后于国家审计实践,当前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构建审计学科理论体系的任务繁重而紧迫。目前,国家审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审计学科的科研成果较少,对科研成果和课题研究的重视也不够。因此,要通过完善学术研究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审计理论工作者的内生动力,促使他们沉下心研究新常态下审计实践,尽快形成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国家审计学科对象、主体和内容,不断丰富国家审计学科理论内涵,尽快建立起国家审计学科的理论体系。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仅靠纯粹的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新常态下国家审计的发展过程中,一线审计人员对审计的发展和变化是感触最深的。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挖掘利用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和具体的见解和建议,为理论研究找到突破口,使理论研究方向不偏移,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
要探索建立国家审计理论研究骨干人才数据库。让从事国家审计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事审计工作的业务精英,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网上交流、课题研究、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博取众长,促进审计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审计学是以国家审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服务于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应该从国家治理的视角重新看待国家审计和国家审计学科,尽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找准审计学科定位。
根据国家审计发展新常态以及审计的学科属性,审计学应作为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并隶属于管理学大类。审计学不仅要求以审计、会计为基础,更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根据对审计对象、方法等分类的不同,审计学又可分为更详细的分支学科。可见审计学已经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将审计学提升为管理学大类的一级学科是实至名归。
目前,我国审计学科分布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三大层次。鉴于国家审计学科独立性强、培养层次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故审计专业教育层次定位重点应落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上,做强本科教育,逐步取消专科教育。特别是在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南京审计大学等师资较强的高校要以国家审计为主要研究方向,有意识地加大高端人才的定向培养,更好地促进综合性高层次国家审计人才的输出。
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查找问题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性高层次审计人才提供智力支撑。那么国家审计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自然就应定位在培养高端审计人才上。通过培养使他们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审计、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完全胜任国家审计实务以及审计教学、科研工作岗位。为此,国家审计学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始终遵循三项原则:
国家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高,审计专业课程既要设置审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也要设置交叉学科课程,着眼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在国家审计中,既有以往的财务收支审计,也有一直在发展深化的经济责任审计,更有政策跟踪、资源环保等新的审计对象。为此,国家审计学科人才教育培训要课程科目设置精准化、更要有侧重点,形成T字型人才知识结构。比如,侧重于国有资源环保审计、则需要科目设置含有环保、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等相关基础课程。
审计专业课程设置要立足审计工作实际,以应用性发展为目标,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做到科学合理实用,与时俱进。比如,政策跟踪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从国家治理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需要课程设置中包含有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解析。
审计机关要求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对国家审计人才的培养普遍是以课堂审计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和实践模拟比较少,实际操作能力普遍不强,审计人才教育培训质量不尽人意。为此,应建立灵活多样的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满足审计实践应用需要。
审计案例教学具有生动性和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而审计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学科,更应多采用案例教学,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业务流程、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对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大有裨益。鉴于目前审计案例教学存在滞后性、片面性和不实用性,高校教研人员要留意收集和编写典型案例,并及时更新充实案例库。
审计模拟实习是有效的师生联动,能增加专业教学的互动性和有效性。模拟实习既可进行某一方面的模拟,如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查证和分析,进行定性和处理,对某一模拟数据库进行计算机审计分析等;也可进行全过程的模拟,从选定某一项目,组建适当的审计小组,到制定审计方案,进行人员分工,再到项目实施,出具审计报告等一系列审计活动的模拟。通过模拟实习,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了解问题和不足,找到解决措施,进而提高审计业务水平。
在考虑到审计项目的保密性和适当性的情况下,可以各级审计机关为学习基地,让审计专业学生适当参加具体审计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审计教学的效果,又能满足审计机关用人的迫切需要。
对现有审计机关一线在岗人员可择优定期选送到高校进行专业知识回炉和提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在职审计专业本科或审计硕士研究生学习,不断筑实审计人员的理论功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好更快地培养综合性高层次审计人才。
由于历史原因,审计专业师资力量一般以财务审计为主。国家审计学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较之过去发生了质的改变,师资队伍优化配置至关重要。要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从事审计专业教学的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或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高的授课水平。
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层次建立师资库,在现有财务审计教师的基础上,重点配备擅长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资源环境、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的专业教师,最大限度地满足审计专业教学的需要。此外,可通过召开专题讲座、聘请客座教授、兼职导师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授课形式和教课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效果。
建立高校与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教师与审计业务骨干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参与或观摩审计具体活动流程,与审计业务骨干交流探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撰写审计课件和案例提供鲜活素材。
高校一方面可以择优安排教师去审计机关挂职锻炼,鼓励有潜质的审计专业教师参与审计课题研究,进修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着力提升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从管理、工程和法律等专业引进青年才俊,并对其进行审计知识强化培训,逐步形成以财务、风险、绩效管理、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多方向、多专业融合的师资队伍。
1.审计署.“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J].中国审计.2016(12):5-12
2.刘家义.20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刘家义.20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廖洪、李德文.我国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审计研究.2002(3):32-33
5.董大胜.以国家治理理论为基础 深化审计理论研究.[J].审计研究.2015(4):3-4
6.郭云辉.审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合理性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1):64-65
7.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7):4-5
8.池国华、杨金.中国首届政府审计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综述.[N].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6(04):104
9.石利芳.产学研视角下高校审计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16(5上):35-36+91
10.曾晓虹、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N].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09(1):95-99
12.杨明月.国家审计机关能力提升视角下的审计干部培训研究.[J].审计研究. 2015(03):49-55